網課效率低下,如何應對
【來源:易教網 點擊數:297 更新時間:2023-02-15】在網課中,很多學生正在經歷“學習狀態不在線”的困擾。
早上起不來,網課打卡總是遲到。
眼睛盯著屏幕,但思維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奏。
網課的間隙,總想看手機、看視頻,時間就這樣悄悄地過去了。
效率低,很難坐住。 在學校一個小時能做的事情,在家可能一整天都做不完。
雖然每天都制定計劃,但是計劃變成了擺設,幾乎沒有完成過。
一天結束后,內心空虛,決心明天一定改,但第二天“離線狀態”又重演了。
如何提高網課的學習效率,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必備技能。家長可以通過運用心理學知識,提高孩子的網課學習效率。
“破窗”效應——環境塑造人
有兩張桌子,一張很亂,一張很整齊。 請推測,同一個學生在哪個桌子前面更容易走神。
答案很明顯,亂七八糟的桌子更容易分心。 即使是同一個人,只要環境不同,行為就會有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力。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所揭示的道理。
要讓孩子隨時“在線”學習,可以從“破窗”效應出發,充分發揮環境對行為的積極影響,營造適合學習、屬于學習的小空間,讓環境成為學習的助力。
這樣的小技巧值得借鑒。
書房很干凈,桌上只放著和現在學習有關的東西。
桌子前可以貼課表、計劃表或自我啟發的話語,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把孩子和手機隔離開來,不讓手機變成“破窗”,破壞了學習的氣氛和節奏。
“啟動”效應——預習出奇效
孩子在課堂上容易走神? 是否經常聽漏老師說話的重點、難點? 如果平時在學校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線上課堂就更不用說了。 一節課下了,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
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缺乏的不是注意力,而是缺乏課前的有效“啟動”。
“啟動”效應是指由于以前收到了某種信息,之后對同類信息的理解、記憶效果會提高。 “啟動”是指打開大腦對該信息的加工路徑。
在學習中,最有效的啟動是課前預習。 每天每門課花一點時間預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來看看怎樣預習才能更好地發揮“啟動”效果:
全面通讀,建立整體印象,激活相關學習模塊。
勾畫要點,標明重點、難點,注明疑點,為課堂上的注意力指明方向。
運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結構,開啟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結。
打造“心流”——專注促動力
如果孩子很難對學習感興趣,動力下降,“心流”可能會有幫助,助力孩子回到正確的方向。
“心流”是我們專注于某件事時出現的,能讓人感到喜悅、滿足、充實的高峰體驗。 “心流”體驗感越好,我們對自我的滿意度、力量感和對此的興趣和動力就越強。
這些的方法有助于孩子在網課學習時創造“心流”體驗。
按照老師的要求,列一個每天該做的事情的清單,每完成一項任務旁邊打上勾。 清單可以讓孩子更積極地投入到任務的完成中,行動力也會在一次次成功中變得越來越強。
運用“番茄工作法”,讓自主時間更有效率。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
選擇一個要完成的任務,設定“番茄時間”,在“番茄時間”內集中精力工作和學習。 在鬧鐘響之前,中途不允許做與那個任務無關的事情。 然后,在紙上做記號并記錄。 然后設定“番茄休息時間”,稍微休息一下。 一天結束,根據記錄可以再現當天的工作學習情況,同時可以計劃第二天的時間。
番茄工作法原則:
1 .一個“番茄時間”(通常為25分鐘)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一半或一半的“番茄時間”。
2 .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做與任務無關的事,該“番茄時間”就失效了。
3 .非工作、學習時間內請勿使用“番茄工作法”。
4 .不要把自己的“番茄數據”和別人的數據進行比較。
5 .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
“費曼”學習——輸出更堅固
有時,雖然已經記住了知識點,但到了使用的時候卻很難想起來。 那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和學習方式有關。 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有研究表明被動學習的知識留存率遠遠低于主動學習。 因此要學會“以教促學”,嘗試用直白、淺顯的語言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告訴別人,從而產生顯著的學習效果,這就是“費曼學習法”。 網課期間,運用該方法也可以大大提高網課學習的效率。
“費曼”學習法簡單分為四個步驟:
1.確定目標——,知道自己要學什么。 學習目標可以是新的知識點、概念、習題。
2.嘗試輸出——,試著像老師一樣教別人這個知識。 這個過程表面上是知識的輸出,實際上也是強化記憶、知識結構化的過程。
3.發現問題——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不斷檢查漏洞。 覺得自己也不太清楚的時候,馬上回顧知識點,重新學習。
4.真正掌握——知識完全吸收后,用自己的話再次講解知識。 重新“給他人講課”的時候,最好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解釋,用生活中的例子讓“聽眾”完全理解。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運用“費曼學習法”,把學到的東西講給家人,或者在鏡子里講給自己聽,讓知識更牢固地留在大腦里。
微信掃一掃,用手機看該文章
微信掃一掃,關注易教網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