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害親子關系的5大殺招
【來源:易教網 點擊數:333 更新時間:2023-03-02】
良好的親子關系源于愛,延伸于家長的不斷努力和維持。
很多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認為自己已經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并沒有真正地去滿足。 反倒是經常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
缺乏尊重的行為,就不能說是愛的行為。在構建親子關系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會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帶來深遠的不良影響。
把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孩子
在一段良好的親子關系中,一定存在著尊重孩子的父母。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在一起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更高的位置,在大多數父母的心目中,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就應該聽自己的。
大多數父母都是從期待孩子變得更好或避免繞圈子的出發點來做出這種行為的,但這種行為的本質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種思維強加。
在這兩種關系中,相互尊重是維系關系平穩的重要因素,親子關系也是如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可以獲得自我選擇、成長的權利。
但父母思維的強加從根本上限制孩子的思維,同時也壓抑了孩子的本能,影響孩子的自主獨立思維的形成。
同時,孩子的思維長期受到家長的控制,隨著孩子獨立思維的形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家長的要求和建議產生一種本能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親子關系中矛盾的產生。
不信任
在構建親子關系的過程中,家長的“不信任”也是造成傷害的重要因素。
“你看,倒水弄得哪兒都是,我就說我來倒。 ”
“你會自己穿衣服嗎? 動作那么慢。 能再快一點嗎? ”
“你真的會聽話嗎,你這個話都說了好幾次了,我不信! ”
從這些家長的話語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們對孩子行為和態度的不信任,而在親子關系的建立過程中,只有信任才能保持親子關系的長期穩定。
對很多父母來說,自己的這種態度和行為,要么是因為孩子自己做得不夠好,要么是因為孩子說過的話,現在還沒有做到。
但對孩子來說,他們還處于自我管理能力逐漸增強的過程中,處于秩序不斷建立的過程中。
這個時候,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的引導、肯定和鼓勵。而不是否定和責備。
缺乏互動
互動不僅可以增加雙方之間的相互理解,而且可以使雙方的感情在互動中進一步升華。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和交往的過程中,保持有效的溝通,不僅能讓孩子的心里有安全感,而且在精神上也會產生更多的依賴和信任,F在,由于很多客觀原因,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 另外,也有父母認為孩子很小,自己只要給他充分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可以了。
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愛,需要在與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雙方的理解。 親子關系也是需要不斷磨合的。 家長要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變化,同時根據孩子的心理變化給予不同的關愛。
負面詮釋
在家長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否定、負面的詮釋,孩子長期受到家長的誤解和斥責,會不自覺地認為家長的行為都是否定的,或者是惡意的。
如果孩子繼續被否定,防衛和反擊的心理就會產生。 孩子會不斷地做出各種各樣的逆反的行為,和父母頂嘴,只要父母說了自己就絕對不會做的。
這時,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越來越發現孩子行為的不妥,并不斷指出,并給予否定。
長此以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狀態很可能會變成“孩子做-父母否定-孩子反抗-父母再否定”的無限循環,最終導致親子關系陷入無法挽回的局面。
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時,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對孩子有過度的負面解釋,其次出現問題后,要及時尋找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過度比較
“你看看妹妹多會吃,你還不如她”
“全班都能完成作業,為什么你做不完?”
“看看鄰居家的XX,這么小都自己穿衣服,你還什么都要我來幫你”
父母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希望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有些恨鐵不成鋼。
但是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這種行為意味著在比較自己和別人,這個比較的過程也是否定自己的過程。
對孩子來說,在父母心中,希望自己是最完美、最好的。
孩子長期被父母比較,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自卑感,如果不斷否定自己的行為,就會嚴重拒絕成長。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客觀看待自己孩子的進步,不要總拿自己的孩子來衡量比較,要平和地去接受孩子的缺點,發現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方向。
微信掃一掃,用手機看該文章
微信掃一掃,關注易教網公眾號
